黄陂土庙人告诉你真实的僵狮子武汉朋友,
作为一个宅男,假期对于我本来代表可以脱掉面具大吃大睡,但可惜今年的元宵节就没有轻松日子好过了。 事情的起因全怪前几日自己喝了点小酒后在群里聊天,把黄陂吹得天花乱坠,几个外地朋友都起了兴趣,说元宵节要组团来武汉看“僵狮子”,正常情况下,我应该发个微笑的表情,然后马上转移话题,但……,酒精确实害死人啦。 隔天醒来,后悔不已,倒不是舍不得钱,只是不喜欢麻烦,呵呵。 作为老家是祁家湾土庙同兴集的黄陂人,很早就想写点东西介绍“僵狮子”,网上相关的文章看了不少,但感觉多为隔靴搔痒,那些文章大多只渲染僵狮子的奇特,很少探究对地方的影响。但过去之所以没写,实乃是不好掌握尺度,僵狮子毕竟是一个没被主流文化承认的乡村民俗,稍不注意,文章就可能会牵扯到封建迷信里面去而消失不见。 今天之所以想写,一则是因为要接待朋友,需要提前做点功课,二则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判断能力不断提升,相信他们能很好分清民俗和迷信之间的区别。 同兴集简介。 同兴集位于黄陂最西部,西边是孝感市孝南区祝站镇,南边是祁家湾,北边是李集方安,东边是土庙社区,解放前由于有界河的水运和京广铁路的火车,同兴集发展尚可,算的上是西部的一个物质转运中心。 广义的同兴集包括同兴和周边的十多个村子,居民大多姓李。 如今的同兴集早没了往日的风光,典型的黄陂4级小集镇(1级前川盘龙城、2级横店和滠口等、3级祁家湾王家河等),两条不长的街,百来户人家。 僵狮子的风俗古已有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得以恢复。 僵狮子流程。 说明: 本文介绍之内容来源于本人当年亲历和其他朋友描述,但由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去乡里了,可能记忆的东西和现在的有所不同,请知道的朋友留言指正;以下的和僵狮子有关名词都以黄陂土话发音,如果没有对应的文字会采用拼音标注,部分比较难懂的会添加注解;以下的图片都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陂人都知道这句俗语“年小月半大”,春节期间,大家都走亲访友,亲戚不多的初四可以走完,亲戚多的则一直搞到初八初九,这期间每家每户其实并不能完全享受节日清闲。 只有过了初十,黄陂农村人才是真正地享受到度假的快乐。 1、头人收灯钱。 所谓头人,即村子里按4-8户分为一组,每年轮流主持玩灯活动。 一般初八左右,准备玩狮子的村子里,其“头人”就开始挨家挨户收灯钱了,金额有个最低数,是否愿意多交,一看头人的嘴巴能否说得主人心花怒放,二看主人的个性,三则是该家庭是否有祈盼的事情,比如想生个儿子之类。 如果有搬到外地的(已完全定居在外面),汉口或其他更远的会通过别人带信,黄陂境内的,比如前川,头人们会亲自上门收取以表示尊重。 收灯钱绝大多数时候是很顺利的,没有人会和敬菩萨讨价还价。 2、准备。 扎狮子。有的村子狮子头是纸扎的,故每年需要重新制作,有的村子狮子头则为木制,稍微收拾一下就可继续使用,以前的狮子多为单个,现在大多村子换为了双狮。扎彩灯。原则上家里有小学生的才会发灯笼,但你自己想打也可以要。清理和整理锣鼓、彩旗、香、蜡、黄表纸等,不够的需要重新买。所有材料准备齐全后,放置于指定家庭里,即上庙时起灯处(大多数情况下是固定位置,但有时候出于个别家庭的请求也会放在他家) 3、请新“马脚”。 在上庙之前,有的村子里会搞一次请新“马脚”活动。 想尝试做马脚的年轻人,需要先洗个澡,所谓沐浴更衣。 晚上村里人齐聚于起灯处,到了时间,抬出一四方桌,要下马的年轻人脱掉外套和毛衣,或站或坐于四方桌边,头埋在桌面上,锣鼓齐鸣,老马脚先下马(详细过程后面讲述),最快的可以1分钟内进入“僵下来”的状态,村里人然后在要下马脚的年轻人耳朵边狂打锣鼓,老马脚先旁观,如一段时间还无年轻人僵下来,老马脚会出马帮助,比如喷符水于年轻人身上等。 一旦有新马脚僵下来,老马脚会和新马脚抬起四方桌上蹦下跳,必须有四五个成年人才压的住,马脚的力气确实大。 有新的年轻人僵下来,村民是会很高兴的,玩灯时马脚越多,就代表你这个村子越平安(这当然是过去村民的看法了)。 4、上庙。 原则上,同姓的才可以上同一个庙,故同兴集李姓村庄都上门前屋的一个土地庙。 同兴集,由于是周边村庄的物质交易中心,比较特殊,在正月十二上庙,其他村子都是正月十三。 上庙的最初是开光,初十二或者十三凌晨时分,头人们抬出两个四方桌置于街道或广场上,上面放上狮子,桌子前放置两个凳子,凳子上有装满泥土的大脸盆。 摆完香案,有的村子会敲锣叫醒大家起床烧香了。 这个时候有的家庭就要抢头香了。而为什么要抢头香呢? 上世纪有些村民的愿望一是祈求家人身体好,二是传宗接代,三是为了有个好彩头,而据说只要抢到了头香,这些愿望都能达成。村子小的,要烧头香的人家早就每家打了招呼,通常情况下都能如愿,但如果村子比较大,上了百户以上,要想烧到头香,只有彻夜不睡,在起灯处守候才行。烧香的过程,就是每个家庭准备鞭炮若干,蜡烛一对,香三支,黄表纸几张,由家里的男士带到狮子跟前,先用黄表纸引燃燃蜡烛和香后插在凳子上的盆子里,虔诚的会下跪磕头,一般的人多会鞠个躬,然后拆开鞭炮包装点燃后整个过程结束。 待到村子里所有家庭烧完香后,头人们就张罗着叫齐”玩灯工作人员”了,包括: 马脚和保护人员,玩狮子头和躬尾的、敲锣打鼓人员、捧香案人员、打彩旗和灯笼的孩子们、喊采的、坐船和划船的等等。人员到位后,上庙就噶事。 先是马脚更衣。 上世纪的马脚着装都比较齐整,如果村子里有大老板的,马脚的衣服不仅华丽,而且每年都会换新装,衣服颜色以红黄为主(同兴集地区都为红色),部分村子的马脚还会戴头巾或头冠。 马脚要下马,是不能多穿的,基本都是脱的只剩一件内裤,然后套上薄薄的装束,数九寒冬,他们却一点都不感觉到冷。 马脚换完衣服后,面朝供奉之狮子站立,头人点燃黄表纸交给他,马脚接过后在身体上下绕几圈,然后猛然将黄表纸丢到空中,同时头人大喊一声“Kao锣”,顿时锣鼓齐鸣,鞭炮震天,在漫天的烟雾中,马脚也就僵下来了,其表现就是身体不断抖动,嘴唇上下摩擦发出“噗噗”的声音。 僵下来的马脚分两种,一种是以玩刀剑为主,一种则是特别喜好玩狮子(也算“神仙”中的蓝领)。这类马脚僵下来后立刻从四方桌上抢起狮子,就玩将起来,上庙也就正式开始。 上庙的队伍分为前中后三队。 前队,以彩旗开头,灯笼随后,多为小孩子和妇女,由一持重老人和一组锣鼓带队,作用是告知沿途村庄预备接待。 中队,则是狮子和马脚所在的队伍,多数情况下,持刀剑的马脚以跳跃步伐前进,狮子则是交换抬头和低头的动作前行,如果想热闹一下,锣鼓打快,围观之人同时呐喊,马脚就会回头和狮子表演几个动作出来娱乐大众。 上世纪还有促狭的年轻人会逗马脚或狮子,引得马脚举着马刀(没有开刃)或者僵狮子顶着狮子头狂追那些些年轻人,只到保护人员撵上拉回才罢,往往这个时候妇女和孩子多会惊叫,到处瞎跑,一片混乱 我们小时候对这个景象真是又爱又怕啊,但据说现在这种情况很少了,毕竟文明了,安全第一。 尾队,有的村子会有彩莲船,坐船的多是刚结婚的新媳妇(有时候没有新媳妇,只好找小嫂子了),尾队的人员除了喊号子的和锣鼓队外多为老年人,身体好的跟着上庙全程,不太好的也要跟着走一段表示心意。 待续…… 中集内容:上庙后半部;马脚下马;晚上游村; 下集内容:送灯;马脚现象思考; 如果您感兴趣,请记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meihaishi.com/nmhsfz/9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要相信条约苏德战争前夕,苏军早已知道
- 下一篇文章: 鸭血粉丝金陵狮子头南京美食,每一款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