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zghy.org.cn/item/455360344477323264

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谢平

理性思维是意识的高级成分,但它并非人类的专利。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人类不仅仅需要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外部世界的印象,还需要对外部世界的事物进行归类、判断与推理,决定自己对刺激的行为响应。像概念、判断和推理这样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呢,还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很多动物类群?下面分析一下非洲大草原的狮群在捕猎斑马时是如何进行理性思维的吧。

1)狮子肯定认得谁是猎物(斑马),谁是朋友(同伴),以及周围的树木和灌草(图1),它们在脑子中能区别不同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概念,虽然有些关系不甚密切的事物狮子在瞬间可能不必区分得那么清楚,如差别细微的二种灌草(其实,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也很难区分开来)。斑马、树木、灌草等就是狮子脑中的I级记忆模块;

图1狮子在琢磨如何成功地围猎斑马

2)狮子通过长期对斑马的行为观察,能区分不同状态的斑马——掉队的、年幼的或受伤的以及它们的奔跑速度,这也是狮子保存的关于斑马的更复杂一点的记忆模块(II级形态或行为模块),狮子通过对这些经验模块的时空分析,推断出这些猎物对象容易得手(我们称之为判断)。狮子也知道追赶到后,应该攻击哪个部位(如颈部,图2),这也是观察同伴或自身经历所形成的II级记忆模块。

图2狮子咬住斑马脖子

3)狮子会根据狮群所处的位置、地形地貌、斑马的可能逃跑路线及逃跑速度、以及自身的奔跑速度(这些都是经验模块以及它们组合成的情景),狮子之间通过某种信息指令进行分工合作,各自埋伏在不同的位置,在合适的时机发起攻击,有的狮子进行追赶,有的埋伏在恰当的位置,有的撕咬……狮子的群体攻击行为在情景的变化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动态调整……这里面应该蕴藏了复杂的推理。当然,狮子的捕猎行为也不可能每次都能成功,有时斑马能成功逃脱,有时反而攻击狮子甚至能将狮子置于死地(图3),但也不可能都是失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历者(狮子和斑马)都可能形成新的经验模块,或丰富或修正原有的记忆模块。对狮群来说,反复的群体捕猎行为,会不断丰富它们的战略战术,形成更有效的协同捕食模式(III级记忆模块)。当然,针对不同的猎物,会形成相应的记忆模块,建立不同的捕猎模式。

图3用后腿猛踢狮子的斑马(来源:百度百科)

古希腊的名医西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大脑既充当了意识的翻译来指挥肢体的行动,又是身体到意识的信使。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即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法国医师兼哲学家拉?梅特里(LaMettrie)认为,“大脑像肝脏分泌胆汁那样分泌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在真切地体验周围的客观世界,产生感觉、图像、欲望、梦境、思想、精神、信念……这就是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内省来确认这种过程的真实存在,但因为我们的体验形成的是我们各自(意识主体)的内在感受,而我们无法准确知晓他人的感受如何,也难以猜测此刻别人正在想什么,因此每个人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私密性、封闭性和不可预测性。

意识的一个神秘特性就是所谓主观体验(qualia)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对各种颜色的感觉、对冷暖的感觉、对疼痛的感觉以及我们的心情——喜怒哀愁等。人类应该具有相似的主观体验,但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晓蝙蝠的主观体验,因为我们与蝙蝠的身体结构相差太大。

但意识又不仅仅是主观的,因为它有客观的存在基础——大脑中的神经活动,因此,可以说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射,即意识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意识亦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Dennett()指出,“心灵的核心特征就是意识,这是一种看上去比任何其它的东西更为‘精神性’和非物质性的‘现象’”。Armstrong()认为,“没有内省意识,我们就不可能察觉到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的自我也就不会对他自己成其为自我,我们因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内省意识会成为任何精神存在的一个条件,或甚至于任何存在的条件”。

但是,切莫认为只有意识才是我们生存的基石,因为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大脑功能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譬如我们体内的很多生理功能——呼吸、消化乃至睡梦——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的。Crick()指出,“并非脑的全部操纵都是有意识的。许多心理学家相信,存在某些下意识或潜意识的过程”。

一、何谓意识?

对我们来说,意识神秘,但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提起它,并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图4)。英文的Conscious一词的使用可追溯至16世纪,但它起源于拉丁词语“conscius”——“con-”表示在一起,“scio”表示知道。

1.意识的定义

早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就将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进入自己心灵的东西的知觉”(theperceptionofwhatpassesinamansownmind)(Locke)。

意识(consciousness)一直是一个模糊而有争议的概念(Farthing)。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指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生物学意义上的意识指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意识。

维基百科这样定义:意识是一种察觉的状态或质量,或者是对外部目标或自身内部过程的察觉,它也被定义为直觉、察觉、主观性、或经历、感觉与觉醒的能力,并具有自我感和大脑控制系统(Consciousnessisthestateorqualityofawareness,or,ofbeingawareofanexternalobjectorsomethingwithinoneself.Ithasbeendefinedas:sentience,awareness,subjectivity,theabilitytoexperienceortofeel,wakefulness,havingasenseofselfhood,andtheexecutivecontrolsystemofthemind)。

图4十七世纪对意识的描述(来源:Wikipedia)

《哲学百科全书》(RoutledgeEncyclopediaofPhilosophy)这样定义道:“哲学家在四种意义上使用意识一词——一般知识、意向性、反思(以及它专门产生的知识)和现象经验……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内省意识’正是人反思(或准备这样做)的事情。自我反省常常被认为是为了传递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知识。而经验或其它心理只是好像一个人像是拥有它时的某个事情的‘现象意识’。最清楚的例子如:像味觉和视觉这样的感性经验,像痛、痒这样的体觉经验,像一个人自己行为或感知的想象经验,像思考‘文字’或‘图像’经验的思想流。虽然存在争议,内省和现象似乎是相互独立的,或可分离的”(Craig)。

《第三版韦氏大词典》(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对意识这样定义道:“1)a.对内在心理或精神事实的察觉或知觉:在一个人的内在自我中的事物的直观感知的知识,b.一个外部对象、状态或事实的内在意识,c.相关的察觉:兴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meihaishi.com/nmhsfz/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