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那些奇葩的逃命方法
百科TA说特邀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自然界的食物链条里,总是充满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然后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被捕食者就是毫无反抗之力的弱鸡,实际上,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下,是几乎不会出现天敌之间完全的属性压制的。捕食者纵有它的优势,被捕食者也有自己的对策,绝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因为这是不可维系的。你想,如果被捕食者全然无力反抗,那不是分分钟就被吃绝户了吗?猎物被自己吃绝户了,捕食者又以何为生呢?这样的生态环境是一定会崩溃的。当然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自然形成的、稳定的生态链,现实世界里,也有一些因为人类影响造成的生态链发生巨变的情况,比如新西兰的鸮鹦鹉(Strigopshabroptila)因为受到人类带来的猫、老鼠、白鼬等外来物种的“碾压式属性压制”,几乎走向灭绝。但这样的个例是非自然的,不应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几组天敌与被捕食者为代表,大概说一下自然界中这些冤家斗法、相爱相杀、又难舍难离的撕逼大战吧~ 猎豹和瞪羚都是跑的比记者还快的动物,也是长期相爱相杀的CP。猎豹的速度记录是km/h,瞪羚稍逊一筹,不过也有km/h的目击记录。单纯从速度来看,猎豹似乎更胜一筹,但为了高速奔跑,猎豹在演化过程中也是付出了不少代价的,它的身体结构无法承受长距离的奔跑,转向也没有瞪羚那样灵活,通常在三四百米的距离内无法得手,就只得放弃,或者就差一步就可以够着瞪羚,瞪羚却突然以不可思议的角度转向。猎豹的捕食成功率大概只有50%,当然了,这在大型猫科动物了已经算是非常非常高了。 虽然瞪羚可以以耐力和灵活躲避猎豹,但每天都要躲躲藏藏的,还怎么过日子,怎么和妹子一起欣赏大草原上温暖的阳光?好在瞪羚也有了一个更简单高效的方式向猎豹示威:一旦发现附近有猎豹准备图谋不轨,身体健硕的瞪羚就开始原地蹦跶,蹦跶的还特别高。这就很奇怪了,捕食者都近在眼前了,你还浪费力气在这蹦跶,图的什么呢?其实就是摆明了给你猎豹看,你看我蹦的这么高,我体格多棒,我身体多灵活,你那小身板追的上我吗?你追我划算吗?猎豹倒也心领神会,毕竟无功而返的出击也不是它的目的,与其追击这些正处于体能巅峰的瞪羚,还不如挑点老弱病残下手。这个例子其实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社会婚恋关系中的钻戒,我们都知道钻戒这玩意其实是没什么实际用途的,但我能买得起钻戒这种昂贵且无实际应用价值的东西给你,潜台词就是说,你想要的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用品我也能买得起。 蓝枪鱼简直就是海洋中的猎豹,它能以90km/h的速度长距离游弋,更能以超过km/h的速度冲锋,它的猎物沙丁鱼则是一种小小的、游泳速度只有不到10km/h的小鱼。面对这样弱鸡的对手,蓝枪鱼是否可以遗憾地说:你们是我遇到的最差的一届对手?恐怕不行,因为沙丁鱼根本就没打算和蓝枪鱼比速度,而是少则几千条、多则几百万条组成一个球形的鱼群,让你蓝枪鱼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面对这样的鱼桶阵,图中这条蓝枪鱼的确是一脸懵逼:它们长得都一个样,步调高度一致的转向,我到底要向哪一条下手啊?不得已,蓝枪鱼只能冲进鱼群,尽力的分割鱼群,以期望有几条沙丁鱼掉队,而绝大多数的沙丁鱼则可以隐匿在群体中,最大化的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 当然了,抱团也不一定都能活下去,如果是完全不同量级的对手,你也可能被团灭。座头鲸在面对磷虾群的时候,才不care磷虾的感受,只管张开大嘴鲸吞下去,虽然总有一些磷虾可以从这头鲸的嘴中逃脱,没关系,下一头鲸马上就在旁边张开大嘴补刀。当然磷虾也不会被鲸捕食殆尽,它们的繁殖能力的确惊人,仅在南极周边海域生活的磷虾,总重量可能就达到了惊人的5-10亿吨,特别能生,这也是磷虾种群生存的策略。 正面硬钢不过,我就躲起来。雷鸟在大地冰封的时候换上纯白色的羽毛,而在积雪初融的时候,就同步开始换毛,等到苔原完全裸露出来,雷鸟的羽毛也早变得和周边环境一致,躲猫猫,这就是雷鸟的生存策略。 你看错了,我真的不是章鱼,我是一条萌萌的比目鱼啊?嘛玩意,比目鱼你也吃?那好,那我把腿伸直,装作一条海蛇,就问你怕不怕!东南亚地区的模仿章鱼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成海葵、海星、比目鱼和海蛇的模样,除了可以吓退捕食者,也可以麻痹自己的猎物。 “水獭你怎么这样,我就回上游产个卵,吃你家辣条了吗?你为啥费尽心思要吃我!”——大西洋鲑(三文鱼)在洄游产卵的途中,会受到水獭的袭击,最近的研究发现,鲑鱼对于曾经捕食过鲑鱼的水獭身上的气味特别敏感,会本能的躲避远离。有学者认为,这是鲑鱼能嗅出水獭吃过鲑鱼后排出的便便里的独特味道,也就是——自己变成屎粑粑之后的味道。 “我到家了,你还追吗?”许多动物会在捕食者无法到达的地方躲避追击,这群南美海狮刚刚在水里逃过虎鲸的追杀,终于成功到达了沙滩上的安全地带。但是这也不一定就特别安全,有的虎鲸会冒着搁浅的危险,乘着海浪冲上沙滩咬噬海狮。 “老子没有软肋!老子浑身铠甲!”刺鲀、刺猬、海胆以及豪猪这一类顽主,进化出了满身的硬刺,一般的猎食者看到它们,都是躲瘟神一样的走开。 “食……食屎吧你……”鸟曲腹蛛在夜间捕食,白天自己却会成为鸟类的猎物,为了存活下去,鸟曲腹蛛演化出了一套非常重口的伪装……它把腿缩到身下,看起来就活像……鸟的粑粑,而且看起来还水嫩嫩湿哒哒的……鸟类再怎么饥渴,也断然不会去食屎的。兄弟,你这么拼,我也是服了。 “爱我,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些没有能力与捕食者周旋的动物,干脆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毒物,我弱小,但我身覆剧毒,我用鲜亮的颜色明确的告诉你别碰我可是,万一你的天敌是色盲咋整……蛙:那我也没办法,够胆你就来吧,我和你同归于尽 都说孟母三迁,找一个好邻居,对孩子的成长真的至关重要。雪雁之类的鸟类迁徙到北极筑巢繁育,有时会意外的受到邻居——北极燕鸥的保护。北极燕鸥虽然个头很小,脾气确实烈的很,为了保护自己的鸟巢,不惜向北极熊发动袭击,得益于邻居的庇护,小雪雁也有了一个安定的童年。 “我来是告诉你们学好数学有多么重要”——北美地区的13年蝉和17年蝉,是自然界的数学高材生,它们不屑于和对手硬碰硬,而是运用数学工具玩弄对手。这几种周期蝉仅分布在特定区域,其中13年蝉大多数分布在美国南部,17年蝉大多数分布在美国东北部。为了方便研究,把从年到年这17年每年出现的17年蝉分成了17个组,年到年每年出现的13年蝉分为13组,这样总计是30组。但是,有一些年份里,全美国各地都找不到周期蝉,所以一些编号就暂时空置不用,还有2个组的蝉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消亡了再也没有出现,现在,总共还有15组周期蝉会按时出现。恩,年将要出现的是第5组,出现的区域是俄亥俄、马里兰、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和西弗吉尼亚。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蝉并不仅仅是需要在地下蛰伏17年,而且在之后的16年里它们是绝不会再在当地出现的。比如今年(年)会在马里兰州出现17年蝉,那么明年乃至之后的16年里,都不会有哪怕1只17年蝉出现,直到17年后才会出现几亿只周期蝉一块出土。这样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想象,今年出土周期蝉的地区,它的天敌们一定可以大饱口福,很多捕食者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供给,会大量的繁殖,但下一波周期蝉要17年之后才会出现,这个时间足够长,大部分“超生”的天敌都活不到下一波周期蝉出土的时候就嗝屁了。其次,绝大多数动物在繁殖季节会大量的捕食以喂养后代,而13和17则是两个质数(就是只能被它自己和1整除的数),除非捕食者是每年都可以繁殖(也就是被1整除),或者和周期蝉步调一致的同样17年繁殖一次(被17整除),否则在它们下次繁殖的时候,都不会在遇到周期蝉出土。周期蝉用这样的方式,最大限度的躲开了和天敌的正面交锋。高,实在是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meihaishi.com/nmhsfb/10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华晨鑫源电动车x30lev,电池5年保2
- 下一篇文章: 半年接单超100艘,这家船舶设计院全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