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及教学重难点主要
绪言打开地理知识之门 课标未作具体要求 知识重点:野外辨别方向 教法建议: 活动一:1、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地理信息? 活动二:2、学习地理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 活动三:3、野外如何辨方向?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用实际例子,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2.观察地球仪,能够说出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 3.创设情景,学生能根据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关地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3.经纬网定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航海、航空、军事等。 教学主要知识点及重、难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重点)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直觉认知---天圆地方---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实践证实地球 是一个球体---现代科技手段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 ①月食是地球的影子 ②海边看远处是来的船只 ③站得高,看得远 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⑤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3、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概念 2、地球仪的作用 3、地球以上的点和线 三、纬线和纬度(重、难点) 1、定义:纬线与赤道 2、纬线的特点:指示方向、长度、形状、相互平行 3、纬度的划分:0°纬线—赤道、南北纬的划分、南北纬度的判定、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重要的纬线。 四、经线和经度(重、难点) 1、经线的定义 2、经线的特点:指示方向、长度、形状、相交于南北两极、相对的两条经线成经线圈平分地球。 3、经度的划分:0°经线—本初子午线、东西经的划分、东西经度的判定、东西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经度范围、重要的经线。 五、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重、难点) 经纬网定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1、经纬网的含义 2、经纬网的作用:定位、定向 教学中难点:空间概念,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的判读与区分 教学法建议: ●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练。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 ●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给出(40度和30度)让学生探讨能找到几个地点(地理坐标分别是什么) 课时2-3个课时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与时间差异; 2.学生能够描述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 2.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线,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主要知识点及重、难点: 一、地球的自转(重点) 1、自转:①定义②方向③周期。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①昼夜交替(昼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②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重、难点) 1、公转:①定义②方向③周期 2、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形成66.5°夹角 3、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①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②季节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⑤二分二至。 3、五带的划分:①划分的依据 ②五个温度带间的分界线。 教学中难点:地球上的四季变化、4个重要的节气二分二至、极昼极夜。 教法建议 ●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于地球自转,教师一定要明确地用地球仪演示指出:在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旋转)。 ●对于地球公转,一定要利用公转示意图让学生明确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和日期。 课时2--3课时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图上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对于一幅地图的意义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能够描述比例尺的大小与地理范围和地理事物的详略关系。 4.能列举一些现代高科技地图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量算距离,一是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二是要会进行图上距离的测量以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换算;三是要知道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详略的关系 2.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在地图上用指向标和经纬网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游路线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方法以及应用实践活动,学生初步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度。 教学主要知识点及重、难点: 一、学会阅读地图(重、难点) 1、地图的定义 2、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图例 3、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方法、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4、地图上的方向: ①一般定向法(普通地图) ②指向标定向法(箭头指北) 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④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别方向的方法和步骤:首先确定南北极(北顺南逆),第二判断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5、地图上的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是无声的语言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重点) 1、地图的选择:①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 ②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2、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教学中的难点: 本课难点较多,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 (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2)在经纬网上辨别方向 教法建议: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等。 课时:2个课时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 2.学会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能够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地面的高低起伏。 过程与方法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2.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 3.通过绘制地形剖面使学生更加理解地形剖面图在表示地表起伏状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方法以及应用实践活动,学生初步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主要知识点及重、难点: 一、等高线地形图(重、难点) 1、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①海拔高度(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 ③在地面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 2、等高线地形图: ①等高线和等深线 ②等高距 ③等高线的特征: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同一等高线的点海拔相等、单位是米、同一幅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判断地势高低,看等高线数值大表示地势高,小地势低。 ②判断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疏密,疏缓密陡。 ③判断地形部位,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四个部位,像鞍部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像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会被看成山谷。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难点) 1、定义:在等高线和等深线地形图上,在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内,着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和海底的高低起伏。 2、设色的原则: ①绿色---平原 ②黄色(按深浅)---高原、山地、丘陵 ③褐红色---高山 ④白色---山地雪线以上 ⑤蓝色(深浅不同)---海洋 3、陆地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 地形 海拔 地面起伏状况 山地 >米 山峰耸立、山坡陡峻 高原 >米 面积较大,外围边缘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丘陵 <米 地面起伏较大 平原 <米 地面起伏较小、宽广平坦 盆地 无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三、地形剖面图(难点) 1、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①建立坐标,在横坐标上确定剖面线的长度,一般与原图相同。 ②在纵坐标上确定剖面图的高度范围,一般下延和上延一个等高距。 ③在剖面图中绘出横坐标上与原图剖面线各交点对应长度、纵坐标上与原图剖面线各交点对应高度的各点。 ④依据地形起伏趋势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 教学中的难点: (1)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体部位,辨别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地面的高低起伏 (2)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法建议: ●重在练习,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课时2-3个课时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学生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的具体位置。 4.记住各大洲的分界线及位置。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的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教学主要知识点及重、难点: 一、地球?水球?(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占71%,陆地占29%。概括的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海陆分布的特征: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可通过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的训练办法,让学生掌握。) ①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南半球,但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从东西半球看,陆地集中东半球,海洋集中西半球。 ②水半球海洋占90%,陆地占10%;陆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 ③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重、难点) 1、七大洲: ①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大洲的含义 名称 概念 举例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亚欧大陆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台湾岛 半岛 大陆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 辽东半岛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马六甲海峡 大洲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 亚洲 大陆与岛屿在面积上的差别: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面积万平方千米,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面积万平方千米。 ②七大洲:细致观察大洲分布图归纳大洲的分布特点 主要在东半球的大洲:亚、欧、非、大洋洲 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南、北美 赤道穿过的大洲:亚、非、南美、大洋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南美洲大陆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北美洲 地跨东、西、南、北半球的大洲:亚、大洋洲? ③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④各大洲的分界线:是认为划定的,多以山脉、河流、湖泊、海、海峡、运河等为界。 大洲名称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非洲与欧洲 直布罗陀海峡 2、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①海、洋的含义:海是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岛屿与大洋隔开。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 ②四大洋的位置: 太平洋:被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五大洲包围 大西洋:被南、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五大洲包围 印度洋:被亚、非、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洲包围 北冰洋:被亚、欧、北美洲三大洲包围 教学中的难点: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 教法建议: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简单勾勒即可(三笔画世界:第一笔,从纸的左上方起笔向右到北美南美,再到亚洲南部欧洲非洲.第二笔大洋州,第三笔南极洲)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课时1--2个课时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能大概说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能够在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及名称,知道板块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4.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主要知识点及重、难点: 一、沧海桑田(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其中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海陆变迁的实例: ①喜马拉雅山中发现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由海洋变为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遗迹说明由陆变为海洋。③荷兰的围海大坝,填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是海陆变迁。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重点)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大西洋两岸,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轮廓线十分相似,两大陆凹凸的部分几乎吻合。提出“大陆漂移说”,一个无意的发现,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学说。 2、大陆漂移说证据: ①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②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轮廓凹凸相吻合 ③大西洋两岸古老生物物种的相似性 三、板块的运动(重、难点)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的板块。 ③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板块运动形式:张裂和碰撞 3、世界上两大山系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教学中的难点 (1)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如:①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②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将会消失? ③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建议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设计实验,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课时2个课时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能说出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借助多媒体活动,学会描述天气;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天气知识。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如电视、网络等媒体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3.通过实例,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实践能力。 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尘土等。这也正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meihaishi.com/nmhsxx/1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巧记全球主要气候类型分
- 下一篇文章: 学生易错题高考地理试题解析汇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