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的南极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纯净的“白色大陆”

与憨态可掬的企鹅作伴?

在浪漫的夜幕苍穹

看流星划过夜空?

在神秘的冰雪世界

挑战刺激的极限探险?

今天,失联一周的海军航大学员赵宇津

为我们发回了第二篇报道

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他

感受我国长城站和南极生活的第一触感

来到南极的时间已过去一周,随着生活的逐渐适应,我对长城站和南极的自然环境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巍巍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人民军队则被誉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作为“钢铁长城”的一员,没想到在地球的最南端,我还能邂逅祖国的“冰雪长城”——中国南极长城站。

关键词:最早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最早建立的科考站,可以说是中国在南极的一张名片,长城站自年建站,经历了多次扩建。

▲我国南极科考站。据悉,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今天的长城站,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集装箱加肉罐头。长城站的主体建筑有6座,分别为生活栋、科研栋、发电栋、综合栋、1号栋和仓库,另有简易码头、污水处理栋、油罐等多个附属建筑。

▲斑驳的标牌,讲述着我国三十余载的科考故事

主体建筑均类似于南沙高脚屋,进屋前得先爬楼梯,厚实的房门一律向里侧打开,既通风防潮,又能避免门窗被积雪掩埋。

关键词:功能

长城站的建筑均以功能命名。

生活栋是宿舍加日常会议室,宿舍多为有独立卫生间的两人间,窗外寒风凛冽,室内却温暖如春。

研究人员工作的场所是科研栋,楼里的实验仪器一应俱全,可为长期的极地观测提供有力支撑。

综合栋包括餐厅和一个室内篮球场,站里的外事活动主要于此进行。

1号栋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首座建筑,也是在《南极条约》框架下我国唯一可以永久保留的建筑,目前已被改造成博物馆,记录着我国极地事业艰辛而光荣的历程。

▲一号栋

▲一号栋博物馆内,记载着海军前辈为祖国极地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正规化

长城站上的生活工作高度正规化,无论是人员编组还是生活制度、管理方法都和部队颇有几分类似,让我在惊奇之余,颇感亲切,因而也很快融入了站上的生活。

▲生活栋,长城站的建筑有浓郁的“高脚屋”风格

长城站的人员统一编为科研、站务、水电三个班,在站长的组织下开展工作。

研究人员编入科研班,分头完成各自的科研项目;

站务班负责站上的日常管理和党建、外事等工作;

水电班主管油水电,维护操作机械设备,提供各类保障服务。

▲夜色中的温室大棚

站上同样执行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三餐时间和工作时间均有明确规定。每天都会召开一次小型例会,各项目组负责人汇报任务进展,协调次日工作。长城站没有休息日与工作日之分,研究人员无不争分夺秒,同南极的恶劣气候赛跑。天气稍有改观立马外出观测采样,天气不允许就在科研栋处理数据——实验室的灯火,往往通宵明亮。

▲温室大棚

长城站的伙食在整个菲尔德斯半岛的科考站中首屈一指,平日的正餐是四菜一汤,各类牛奶饮料零食点心敞开供应,唯有蔬果难得一见。

国家在科考队员的生活保障上可谓不遗余力,前些年专门新建了蔬果温室,但是每周能吃到的绿色依然寥寥无几。毕竟,这是一片不适宜人类驻足的土地。

关键词:“原住民”

人类难以生存的南极,却是企鹅海豹等“原住民”的家园。

初到南极的傍晚,向长城站边的海滩望去,成群结队的企鹅步履蹒跚,宛如彬彬有礼的绅士;海豹在冰面慵懒地拍打肚皮,凝视着远方的客人。

配上雪水融化、汇成溪流的欢歌,竟有一种生机勃勃的错觉。然而,随老师外出采样远离站区之后,南极很快展露出他的真面目,给我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2月6日上午,为了收集雪水,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组分,我和极地中心的老师从菲尔德斯半岛最东侧的长城站出发,计划徒步横穿半岛,抵达西端的霍拉修湾后,边采水样边往回走。两年前学的军事地形学没想到在这有了用武之地,默记地图,规划路线,背上水样桶,出发!

▲野外取水样

前往霍拉修湾的路要横穿玛瑙滩——一片散落着水晶块的冻土。

2月是南极夏季最温暖的时节,地表的浅层冻土已经完全融化,看似平坦的荒原,其实是暗藏地下溪流的松软泥沼。即使踩在青绿的苔藓上,人也在不断下陷,渗出雪水很快便将脚背淹没。

冻土层的分布有深有浅,并不均匀。上一步还踩着坚实的石块,下一步就会一脚踏空,泥泞直接没到小腿。长筒水靴在沼泽中反而成了累赘,有时拔出脚来,靴子陷还在泥中。

▲沼泽中的脚印

我不得不一次次把脚塞回靴子,右手支在泥地中分担重量,左手刨开靴子周围的泥巴,退化成“四足动物”向前爬行。挣扎着离开沼泽,站起身来,内衣全被汗水湿透,外套则裹满了雪水泥浆,活像一只泥猴。

紧邻德雷克海峡的霍拉修湾是海豹与海狗的栖息地,企鹅、贼鸥也是这里的常客。

极地海洋馆中的企鹅海豹大多给人“萌萌哒”之感,但在真实的南极,残酷的弱肉强食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这里的生灵。

▲长城站广场旁的鲸鱼骨架

各国的科考站往往都在标志性建筑物旁,放置一副巨大的鲸鱼骨架,仿佛在默默警告人类南极的凶险。

企鹅以磷虾、小鱼为食,而凶猛的海狗、看似笨拙的海豹,都是企鹅的天敌,企鹅的残骸在岸滩并不罕见。南极的天说变就变,我们刚刚从山崖下到海边,雾气便已经笼罩了山头。

▲霍拉修湾上,象海豹成群结队

乱礁从生的海滩上,庞大的象海豹挤作一团,不时抬起头来发出凄厉的吼叫。

▲海狗支起身来,截断了我们的归途

一群海狗扭动身躯,截断了来路,试探性地向我们逼近,真有一种阴森可怖之感。我们不得不暂时爬上一处峭壁,躲避蠢蠢欲动的海狗,待海雾消散后再继续前进。

▲遗骸随处可见的海滩是南极残酷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南极的地形同这里的天气一样复杂多变,风吹海蚀、积雪压迫让岸边的岩石异常疏松,稍有不慎就会落下陡崖。

可正是在这样危险的峭壁上,研究极地植物的老师愣是划出了一个一平方米的标准样方,老师干不动了学生继续,连续观测十余年如一日。

▲向研究人员学习海洋测绘

写在最后

打自小学时读到阿蒙森、斯科特等南极探险家的故事,我便一直好奇人类为什么要前仆后继地探索这片远离自身文明中心的净土。

完成采样后,从霍拉修湾跋山涉水回到科研栋,卸下背包中足足10公斤的水样,我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

夕阳西下,窗外,是千年冰川的幽蓝寒光,是莽莽古海浅吟低唱。霎那间,跨越1.7万公里的距离和漫长的求学时光,多年的困惑又复活了,不断地叩问着我。

不过这次我知道:答案,已经不远了。

赵宇津南极科考之旅第一篇报道点击此处查阅

刚刚,海军航大学员从南极发来消息......

-?-

图文:赵宇津

编辑:森森文文

投稿邮箱:haijunhangda

.







































儿童白癜风
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meihaishi.com/nmhsxx/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