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龙灯”也叫“舞龙”,是新春佳节最具吸引力的节目。在古代,我国人民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认为它们能给人带来吉祥,而龙在传说中是管雨的,于是便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的历史也较久远,《梦粱录》一书中记述宋代杭州人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以此推算,“耍龙灯”也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

龙灯的制作比较讲究,龙头以铁丝或竹篾扎成骨架,再糊上彩纸,装扮成马脸、鹿角,两须宛若飘带。龙身由许多节竹篓组成,一般为九节、十一节或十三节,外敷彩纸。龙鳞用金箔或银箔粘贴。

如今,也有的在龙身上敷盖质地精良的红、黄金丝绒,更显出豪华气派。玩耍时一人持龙头,其他人持龙身,还有一人持彩球引龙捕捉,称为“龙戏珠”。

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蜿蜒腾挪,忽而腾空,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如破浪入海。再加上旁观者的喝彩声、主人家的鞭炮声、舞龙人的吆喝声,热烈奔放,显示出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高跷龙灯,造型独特,玩耍难度大,在当地历年上百场的春节龙灯大赛中,场场“龙登榜首”。这种高跷龙灯由九个男子踩着六尺高的高跷玩耍,人们既观看耍龙人的脚下功夫,又欣赏他们的空中技巧。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九人玩耍的高跷龙灯,细究起来,有着龙崇拜的深刻意蕴。九位舞龙的男子,恰与我国“龙生九子”的传说相吻合。九位舞龙人正像九个龙子,在巨龙腹底嬉戏玩耍,欢腾起舞,其乐融融。

神通广大的龙,生有狴犴、睚眦、螭吻、赑员、蒲牢、虮蝮、饕餮、椒图、狻猊九个儿子。民间传说这九个龙子为神龙偷下天庭时与狮、虎、豹等灵兽所生,因而神态有别,性格各异,天龙甚是喜爱,但慑于上界的戒律,老龙丢下九子独自升天走了。九个龙子于是永留凡间。

九个龙子脾气不同,特长各异,据此人们对它们的“岗位”也安排得恰如其分。巅员力大,在名胜古迹和帝王圣贤的园陵庙宇里,驮着高大的石碑,那形似乌龟的动物就是它。太子蒲牢好鸣,声音洪亮,人们令其司钟。

我们现存的古钟中,有一只叼着钟环的奇兽在钟顶,它便是蒲牢。狴犴凶险,平生好讼,于是常出现于监狱之门和朝廷斩首的午门处以及衙门公堂“肃静回避”的木牌上。

椒图讨厌生人,宜任门卫之职,于是古人请它把守大门。常见于宫廷和大户人家大门上,口咬门环、横眉怒目、一脸威严。饕餮好食,成为贪吃贪喝的代表;虮蝮好水,便长年与石桥作伴。睚眦好斗,甚至演化出“睚眦必报”的成语。

狻喜烟,人们便将它雕在香炉上;螭吻好瞭望,就装饰在屋脊上。九个龙子各司其职,至今人们还视它们为吉祥的保护神。

如今的龙灯,一般分为舞龙和游龙两种。舞龙又分为用纸蒙成龙形篾骨的“篓子龙”和用布蒙成的布龙。通常为青黄、红三色。

游龙是专供观赏的,它讲究龙头装饰精美,多为绸缎加以刺绣。有的游龙,系以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几百块能装能卸的把手和上置花灯的木板组成,供人们擎龙游巡,但不能舞动。

春节娱乐,与舞龙相似的又一项活动是舞狮。据史料记载,舞狮起源于三国,盛行于南北朝。杨衡之的《洛阳伽兰记》中就有“避邪狮子,引导其前”的描写。

舞狮子的来历,最先是为了除邪镇妖。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近,就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堪其苦。

人们就用竹篦扎成好几个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颜色,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朝着那怪兽进攻,那怪兽惊恐万分,掉头就跑。

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之功,为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从此,形成了春节舞狮拜年的习俗。

舞狮有南北之分。在笔者家乡沔阳,舞狮分为地狮子和台狮子。它们都由两人扮演,一人舞狮头人舞狮尾。狮披用比较坚实的绒布做成、便于翻滚、跳跃、扑闪等动作表演。锣鼓响起,狮子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摇头摆尾,舐毛搔耳,干姿直态,妙趣横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meihaishi.com/nmhsxx/1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