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惊与呼之间,狮子登杆完成了一个个精
原创:唐伊 说起“狮子”,小编想起西北老家年节里的“耍狮会”。如同大型的庆祝活动一样,耍狮子是在村中指定的广场中进行表演的。狮子由人来扮演,小狮子一人舞,大狮子由两人相互配合同时舞。舞狮者全身包狮皮(和狮子相同毛色的狮服),使人们无法辨认舞狮者的体形,另有一抖狮人,此人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在锣鼓的配合下引狮入场。 在整个狮子舞的过程中,抖狮者通过翻腾、扑跌、跳跃、登高等动作,使狮子有抖舔毛皮、抓痒挖虱、摇头摆尾,甚至有时还做走梅花桩、跳桌子、滚绣球等高难度动作。整个场面给人们留下一个热闹无限,狂欢惊讶的影响。追根溯源,耍狮子这一习俗起源于南北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狮子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被人们称“百兽之尊”,古人认为它能驱妖镇邪,所以人们在举行一些节日的活动时都有画好的狮子进行庆贺,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的耍狮子。 其实,“耍狮”有另一种叫法,那就是舞狮。舞狮古时又称为“太平乐”,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在兰州新区的西槽村,有一种形式别具一格的舞狮,名叫“狮子登杆”。“狮子登杆”由两人组成,且“狮子”沿着两根细绳边舞边向12米高的杆顶攀爬,所以,对表演者的体能要求很高。狮头需要身材魁梧有力者,狮尾需要体态轻盈灵活者,而且双方要配合默契,才能在半空中两根细细的绳子上完成所有惊险动作的表演。 “狮子”多沿街边舞边走,随鼓点起舞,摇头摆尾,腾跃翻滚,观者追随围观,呐喊助威。“狮子登杆”是一种带有杂技性质的社火表演,整个表演集中了舞蹈、杂技、美术、音乐等多个艺术形式外,场面十分壮观。“狮子”慢慢攀上杆,做“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特技动作,表演惟妙惟肖、妙趣横生。观众紧张得凝神屏气,瞪眼握拳,为他们操着一份心,捏着一把汗,好大一会,“狮子”慢慢滑下杆,大家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半空中耍狮子着实惊险刺激,但手工制作完成整个狮子道具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狮子头需要用模具制作出来,而这个模具便是祖上传承下来的,狮身则是用上等的白牦牛毛加上织锦、布、胶等制作完成,每三年就要重新制作一次。目前,西槽村的“狮子登杆”表演,已成为当地人民表达文化和个性的一种方式。 许宝本是兰州新区中川镇西槽村的村民,除了农民的身份,他还是“狮子登杆”表演项目的传承人,在他的带领下,“狮子登杆”这一曾有过沉寂史的活动日渐红火起来。在农闲暇时节,许宝本便召集村民一起排练,虽然只是日常排练,但是大家分工明确,都在各自的岗位忙碌着。伴随着兰州新区建设发展的步伐,如今的西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日渐丰裕,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一到腊月,都把社火排练当成一件全村的大事。 兰州新区的“狮子登杆”属于高空表演,大刀、双锤、双刀、哨棍,这些在平常舞狮表演中见不到的东西,但在西槽村的舞狮表演中,是不可或缺的。“狮子登杆”在力量中融入了技巧,在技巧中渗透着文化,堪称一绝。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长期的严格训练,没有坚强的意志毅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娴熟而默契的配合,这一连串的惊险动作便只能是纸上谈兵。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meihaishi.com/nmhsxx/10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空间低油耗3款热销微客推荐
- 下一篇文章: 城市主场归狮山千亿强镇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