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7月21日在南极的天
南极,英文:ANTARCTICA,总面积为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为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 《在南极的天》作者李航说: “我曾听到过一种说法: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地方率先实现共产主义,那一定是在南极。身处其中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曾经,一些捷足先登的国家在南极宣示主权,直到年签订《南极条约》,法律赋予了每个国家平等地位。 今天的南极,各国科考人之间没有偏见,大家在艰苦环境里互相帮助,更实在地说,大家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 就像《南极之恋》这部电影,男主掉进雪地的裂缝里,掉进冰窟窿里,都是在生死一线之间,艰难地挪动求生。在生与死之间,一步一步争取活着的契机。跟死亡赛跑。 在同生共死的绝境下,男主和女主逐渐回归至生命的本质,简单而淳朴,并成为绝境中的相濡以沫的恋人。真爱渗透在生死存亡的每一刻中,每天在外探索求生的男主,危险时的“她需要我”,得救时的“我要回家”。 即使是不知下一步会雪崩还是地裂,因为一只企鹅的无意间的闯入,男主和女主的生活变得有趣而日常,平凡的日子,猎食或做饭里有一股温暖的生活气息,可以去消融生与死的残酷无情。 而可以把对生与死的恐惧搁置一边,世界上的28个国家分别在南极建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其中的动力是什么呢? 是什么支撑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为什么科考队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海冰上采集数据?这些震撼的现象,有趣的际遇,难忘的人事,悉数呈现在《在南极天》这本书中。 这是一本能让人真正深入南极的全方位记录。平静的叙述背后,是五百天漫长坚守的心灵体验。 全书从一位中国南极科考越冬队员的视角,记录的那些点点滴滴,是作者对天与地,生与死,极光与冰雪,人与动物,过去与未来的深刻思考。科考队员的日常,中山站的有趣生活,在那些朴实的描述背后,一股大南极的气息弥漫在字里行间,令人身临其境。 ——作家,《南极之恋》导演吴有音 I.《在南极的天》新书签售 一名科考员与南极的不解之缘 时间:年7月21日14:00 地点:高荷路号书集MrBook2楼 个南极的日日夜夜, 一名科考员与南极的不解之缘。 他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工作。 在深达千米的南大洋上测量海冰,在观测站里仰望天空的一万种颜色。领略过极地的壮美和辽阔,也感受过自然的伟大与脆弱。 作者李航是一名南极科考队员,曾经参加我国第31次和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不间断地在南极驻守近天。 ▲南极初印象 他说:“从初到南极时邂逅巨大的冰山开始,所见到的一切不断地拓宽我的视野,这让在狭小的象牙塔中成长起来的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世界的广阔和神奇。 当我跋涉在广袤无垠的冰原上,或是站在深邃绚烂的星空和极光下,自然的力量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完全没有招架的能力。” 预约报名通道 --活动免费-- 分享者 李航 90后,大地测量学博士。曾于-年参加了我国第31和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中山科考站不间断驻守了近天,期间主要负责我国北斗卫星南极地面观测站的运行和维护等。 他的南极摄影作品曾刊登于国际权WEI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杂志,并多次被美国宇航局采用,还曾在伦敦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展出。此外,还曾获得首届全国延时摄影大赛金奖,并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等杂志上发表专题文章。 李航「南极摄影作品」分享 极光篇 极夜,南极尽情释放 它在黑夜中的美。 黑夜不仅让我有了 更多捕捉极光的机会, 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 与自己对话。 ——李航 ▲极光银河全景 李航拍摄的南极极光,在《自然》组织了年度“SCIENTISTATWORK”摄影比赛中获奖。 ▲斗转星移 ▲极光拱桥下的中山站 冰山篇 在地球的最南端, 见过日不落的冰雪世界、 浪漫的星辰大海, 也进行了无数次 逃离世俗的思考。 ——李航 ▲穿梭在冰山中 ▲海冰 夕阳篇 可惜的是,我奢侈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馈赠,我爱的人却不能与我一起欣赏。 我想起徐佳莹的歌: “只是越看见海阔天空,越遗憾没有你分享我的感动。” 她在北半球,而我在南极,这一定是世界上最远的异地恋了。 ——李航 ▲暮光 ▲夕阳 ▲海上夕阳 动物篇 无论是吵闹不同的帝企鹅幼崽,替我看管相机的阿德雷企鹅,还是对着镜头睁大眼睛的威德尔海豹,又或躲在岩石缝里的雪,畅快游曳的虎鲸家族,甚至是讨人厌的贼鸥。 当这些动物在南极这块曾经令人类都难以企及的大陆上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并在合适的时间里用各自的生命形态呈现在我眼前,我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和赞美。 ——李航 ▲帝企鹅 ▲阳光下的奔跑 ▲新生哺育 ▲帝企鹅幼儿园 ▲夕阳下的雪鹱 科考员篇 31年前,其他国家说:“中国要在南极圈之内建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付出血的代价!”时任长城站站长的郭琨前辈,却毅然决然带着队员们再次前往南极。 这一路,冰山砸向了“极地号”,浮冰阻碍着前行的路,甚至在即将到达彼岸时,冰崩将每一个人推向了鬼门关。死里逃生,中山站才得以建成。老队员们睡过集装箱,住过简易房,但如今的中山站却给了我们最好的科研环境。 我住的那间屋子,窗户面朝大海,远处的海冰和冰山尽收眼底。 ——李航 ▲吃水不易 ▲意外的访客 ▲直升调运 ▲破冰导航 ▲白夜行 稿件来源:转载自“書集MrBook高荷路店 一滴水如果有自信,它也会发出唤海的声音。 如果你是一滴水,那就在潮涌高桥之际, 让我们听见你。 投稿邮箱:gaoguang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meihaishi.com/nmhssh/4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影音旅途南极之恋爱你如生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